自我效能的心得体会(自我效能感的收获与体会)

访客 心得体会模板 2024-10-31 17:35:49

自我效能的心得体会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马上将其记录下来,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么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自我效能的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今年是“机关效能提高年”,在分局的精心组织下全体干部职工3月份集中学习了《效能提高年的实施意见》,观看了碟片《效能雄风显魅力》,自学了《效能先锋在闪光》,并于3月15日下午开展了以“提升干部能力,提高机关效能”为主题的“我为效能添光彩”大讨论活动,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我也谈谈个人对“效能建设提高年”的体会:

一、在“基础年”中分局效能建设已初见成效。首先分局干部在工作作风、办事效率、执法能力与服务态度等各方面有明显转变,这些转变直接产生了良性循环,具体体现在分局去年征管方面的成绩:

1、今年税收收入创历史新高达3.5亿。

2、分局针对同行业、同规模企业税收负担差异较大的现象,进行明细分析向税负率低的纳税人发放纳税提醒函。

3、利用区局布置房土两税调查的契机,自行设计房土税税源调查表格,由专管员对各管户建档进行长效管理。尤其我们对税负率偏低的企业发放纳税提醒函这一举措非常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还被区局作为经验来推广。

二、目前效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然,成绩只代表过去,在今年的“效能建设提高年”中,要使我们每人能力提升,效能提高,我们还是要认清目前的现状和找出存在问题,才能对症下药真正使效能得到提升。在大家的讨论中发现存在问题:

1、上下级政令不畅通,左右部门协调与配合不够好。

2、业务工作中多头开发软件,相互间没有衔接好,更没有联系,加上没有具体规范的操作流程,使得我们实际操作中困难重重,问题频出不知找谁解决,导致纳税人怨声载道。

三、充分发挥“能”才是开启效能提升的金钥匙。

针对以上这些现状,我想有的事情也不是我们“叫”和“怨”能解决的,只有从自身做起,把矛盾减少到最小,在和谐中创效能。

1、要有换位思考意识。不能光坐在我们位置考虑,要多为纳税人着想。

2、在服务中贯彻三心:爱心、热心、耐心。我们无论在什么场合都要不厌其烦地做好各项税收宣传与政策讲解。我们认为简单的问题,纳税人、办事的老百姓不一定认为简单,我们一定要耐心,不能情绪化,尤其在情绪差的情况下,特别要注意克制和控制。不同工作岗位都要耐心,把我们工作的优势传递给纳税人,不要好心办坏事。特别最近的pos机税库联网的工作,从长远目标看是方便纳税人,所以我们首先自己熟悉业务,然后做好正面宣传和解释工作,特别不能做反面宣传,在纳税人面前尽量将这项工作优点展示,缩小缺点。

3、清醒认识效能提高年对我们地税部门的重要性。每人的言、行、办事效率、工作作风直接关系到社会各界、其他部门对我们地税干部的印象,九件事办得好有一件事办得不好也会影响地税的形象,所以我们要力争每件事办好,一件事、一个细微环节的处理好坏都会带来不同的效果。

4、克服思想上的“懒惰”,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勤思考,多用大脑来指挥行动,要做到统筹兼顾安排工作,不被工作牵着鼻子走。

5、在工作中要学会“管闲事”,做“关风耳”。有的人认为周围的人谈工作、讨论业务与自己无关,自己做好份内事就行了,其实如果能做一个有心人,会发现有时你无意见听来的与自己的工作也有联系,甚至有时可以触类旁通。

以上是我对效能建设的心得体会。

拓展:自我效能感的四大影响

1、影响工作与家庭

工作与家庭冲突,是很多人头痛的事情,人们往往只注意到外在的客观原因却忽视了内在的主观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自我效能感。

工作与家庭冲突,影响了很多的工作的热情和家庭的温馨。我们都知道,时间对任何人都是一样平等的,而是有限的。如果想要在工作上表现出色,很多人势必会将时间更多地倾注在工作上,也就工作时间大大增多。但势必会减少投入在家庭生活上的时间,比如加班不回家吃饭。这样是十分危险的,由于缺少沟通和滋养情感,很多人的家庭都出现了情感问题。

自我意识心得体会

警察节升旗仪式主持词

从表面上看,像是工作时间特征的原因,其实本质是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低的表现。自我效能感在这一过程中它影响着工作时间和质量,同时也影响着家庭生活。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在有限的工作时间内会完成更多的任务,或是完成一项任务会消耗更少的时间。这样有足够的时间去担任家庭角色。而自我效能好的人,在与家人的沟通上会更有效。

2、影响情绪

当我们认为做某件事成功的可能性很大时,往往会有一个乐观积极的心态,情绪饱满,主动性也更高。学生对某一学科感兴趣,十有八九是因为在这一学科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而兴趣又可以使人更加投入,获得更好的成绩,从而促进能力的增长。与此相似,自我效能感高的人,会更有兴趣从事某一活动。在行动的过程中他们会更加主动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对外界的信息会更加积极地进行加工,从而更有可能获得好的结果,好的结果又能起到强化作用,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在解决问题之前,往往会从积极的方面去考虑问题,形成正向预期;遇到问题时,也会以一个乐观的心态看待它,较少产生焦虑。

3、影响努力和坚持

在工作和学习中,总会遇到困难和挫折,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会影响到人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决心,影响人行为的坚持性。因为其中有一种我们都经历过一种感受就是习得性无助感。所谓习得性无助感,就是我们在从事某一活动中,屡次受到失败和挫败,没有成功的喜悦,取而代之的是沮丧和失落,没了信心。如果再把我们放到同样的环境中,我们就会和之前一样无助,不能够很好的完成任务。分析其作用机制可以发现,只有当人把失败归结为不可控制的因素时,才会形成这种无助感。而这不可控制的原因意味着自我效能感的低下,自我效能感低的人更容易放弃努力。结论就是高自我效能感者所付出的努力与任务难度成正比,低自我效能感者则相反。

护理专业知识心得体会

4、影响人行为的选择

自我效能感是一种对未知活动的估算是否能够完成预期,如果当个体对自己完成该任务的能力评价很低时,他可能不会采取行动或者选择一个较容易的目标。所以,人们会根据不同的任务,改变自己的自我效能,来选择行为和任务。

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与作用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的。这一概念是班杜拉「1977」最早提出的,在80年代,自我效能感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也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

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但是班杜拉关于强化的看法不同于传统的行为主义理论。他认为,在学习中没有强化也能够获取有关的信息,形成新的行为模式。而强化在学习中也有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激发和维持行为的动机以控制和调节人的行为。这种作用通过人的认知形成期待,成为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

早期学习理论家认为,某一行为之后的强化会提高该行为的出现概率。班杜拉认为,这是不确切的。行为出现的原因,不是随后的强化,而是人在认知到行为与强化之间的相倚关系之后产生的对下一步强化的期待。

关于期待,班杜拉区分为“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两种,结果期待是指人对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强化」的推测。如果人预测到某一特定行为将会导致特定的结果「强化」,那么这一行为就可能被激活和受到选择。例如,儿童感到上课注意听讲就会获得他所希望取得的好成绩,他就有可能认真听课。

停水的通知要怎么写

效能期待是指人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进行那一活动。例如,学生不仅知道注意听讲可以带来理想的成绩,而且还感到自己有能力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时,才会认真听课,在这里,自我效能感是指一个人在进行某一活动前,对自己能否有效地做出某一行为的判断。换句话说,是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主观推测。

在班杜拉之前,已经有一些心理学家注意到结果期待的作用。罗特曾把人分成“内控型”和“外控型”,塞利格曼认为当人们产生“行为结果不可控制”的结果期待时,会产生“无助感”。

班杜拉不仅指出结果期待会对人的行为发生重要的影响,而且强调效能期待「即自我效能感」在调节人的行为上具有更重要的作用。班杜拉指出,以往学习理论的研究集中在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过程上,以往动机理论的研究停留在提供什么强化「诱因」才能促进行为上。但是,人在掌握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也知道了行为将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之后,并不一定去从事某种活动或做出某种行为,因为这要受自我效能感的调节。能取得好成绩固然是每个学生的理想所在,但力不从心之感却会使人对学习望而生畏。所以,在有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和目标时,自我效能感就成了行为的决定因素。这也是班杜拉为什么把期待区分为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的原因。

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自我效能感与成就行为是相互促进的。一些研究表明,通过下述几种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1、行为的成败经验。

这是学习者的亲身经验,对效能感的影响是最大的。成功的经验会提高人的自我效能感,多次失败的经验会降低人的自我效能感。不断成功会使人建立起稳定的自我效能感,这种效能感不会因一时的挫折而降低,而且还会泛化到类似情境中去。

由于一些非能力因素会制约活动质量的高低,所以,人们在评价自我效能感时,往往要同时斟酌能力因素与非能力因素对于自己行为成败的作用。因此,除能力因素外,一些非能力因素,如活动任务的难度、个人努力和程度、外力援助的多少等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着自我效能感的建立。如果任务很难,或者个人没有付出多少努力,或者没有什么外力援助,这时的成功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而这时的失败不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如果任务简单,或者活动中费力很大,或者外力援助较多,这时即使成功也不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倘若失败就会降低自我效能感。班杜拉在研究中发现,人们对于行为成败的归因方式,会直接影响自我效能感的评价。

2、替代性经验。

这是学习者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它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也具有重要影响。当一个人看到与自己的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取得了成功,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认为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看到与自己的能力不相上下的示范者遭遇了失败,就会降低自我效能感,觉得自己也不会有取得成功的希望。

这种观察学习对于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是通过两种认知过程实现的。一种是社会比较的过程,学习者采用与示范者比较的方式,参考其表现以判断自身的效能。另一种是提供信息的过程,学习者可以从示范者的表现中学到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或方法,了解解决问题的条件,这些都会对自我效能感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观察学习过程中,影响观察学习的诸因素,都可能对自我效能感的建立发生作用。

3、言语说服。

这是试图凭借说服性的建议、劝告。解释和自我引导,来改变人们自我效能感的一种方法,由于使用简便它成为一种极为常用的方法。然而,依靠这种方法形成的自我效能感不易持久,一旦面临令人困惑或难于处理的情境时,就会迅速消失。一些研究结果表明,缺乏体验基础的言语说服,在形成自我效能感方面的效果是脆弱的,人们对说服者的意见是否接受,往往要以说服者的身份和可信度为转移。此外,如果言语说服与个人的直接经验不一致,也不大可能产生说服效果。

舒恩克「1981」以算术成绩极差的小学高年级儿童为被试,对自我效能感进行了研究。他为这些差生安排了一个星期的训练,在每次训练中他先让儿童分别学习算术的自学教材,然后由榜样演示如何解题,榜样在解题时一面算一面大声地说出正确的解题过程,最后再让学生自己解题。在学生自己解题之前,他让儿童把所有的题看一遍,并判断一下他们能有多大把握来解每一道题,以此来了解学生解题的自我效能感。结果发现,经过训练,儿童的自我效能感逐渐得到增强,与之相应,儿童解题的正确性和遇到难题时的坚持性也得到了提高。

版权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