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年节日常识_侗年的风俗及特色的介绍

访客 通知 2024-08-20 16:15:33

侗年节日常识

侗年节几月几号的图片

节日常识,是指生活中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的知识。是世界人民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节日的常识您都了解清楚了吗?下面就让小编带你去看看侗年节日常识吧,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侗年,流行于贵州省榕江县的传统民俗活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侗年是侗族感谢祖先保佑的传统节日,也是侗族家人团圆、庆贺丰收的节日,同时又是侗族文化大展示的节日,主要分布在榕江西北片区的乐里七十二寨、寨蒿四十八寨等侗族地区。侗年最重要的仪式是“斗莎”(即唱祭祖歌),“斗莎”的目的除了祭祀祖先外,还是老人们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无论是小孩、成人,还是青年人新婚伊始,老人们都要通过“斗莎”,教育下一代为人处世、明辨是非、勤俭持家、尊老爱幼等。

侗年来历与缅怀祖先、农耕祭祀有关。相传侗族祖先远道而来,原以打猎为主,后学会开荒种田,从事农耕而获丰收,秋后欢庆硕果,从此世代相传为侗年。也有的地方相传杨姓祖先是位将军,因被派远征,担心在春节前不能回家团圆,族人商议,决定在他出征前提前过年。

节日前一天,家家户户备豆腐、鱼虾,当晚用酸水煮熟,经一夜冷却成“冻菜”节日当天便以“冻菜”祭祀祖先。是日,侗家备好各种酸菜、冻鱼、糍粑以馈亲友,叫“吃杨粑”。过农历大年时,对方要如数奉还,称“还杨粑”。节日里,除打糍粑外,各家还杀猪宰羊表示庆贺。过年之晚,人们以肉食为主,忌食蔬菜。煮的米饭多于平常,以示“吃剩有余”。晚饭前,老人们在神龛和“祖宗角”摆上祭品,烧香焚纸,祭祀祖先,然后全家欢宴。出嫁的姑娘及亲友也前来祝贺。节日当天的'主要娱乐活动是斗牛,晚上鸣炮宴请胜者。青年男女通过玩山、对歌、跳芦笙等活动寻找伴侣。同时还演出侗戏。

儿童呼吸科实习周记

侗族人很早就有了岁时始末的概念,认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一切农耕事务完毕的秋后,便是劳作的一年已经过去,新的一年到来的时候。因此,有的地方把农历十一月当作新春的岁首,有的地方则视为旧年的终末。在这被认为是旧岁过去新年到来,禾谷满仓、禽畜满圈之际,家家杀猪宰羊庆贺新年。

中专生的自我鉴定第二个学期

相传北宋时,辽国举兵侵犯宋朝疆土,包围了宋朝的幽州,八贤王和元帅潘仁美被困在幽州城内,八贤王知道杨老令公(杨业)家是满门英雄,镇守在雄关,他认为“只有请杨家将来当救兵,才能解脱困境。”杨家父子决定出动。可是,潘仁美却公报私仇,决定“偕刀杀人,先令杨七郎(延嗣)在一天内力战幽州四门,不是战死便是连战饿死。四门攻下,七郎打败了敌人,既不战死也不饿死。他又生第二计:假惺惺地对七郎延嗣说:“你保驾有功要保到底,你在这里挡住辽军,使八贤王和我转移回汴京去。我们红旗为号,红旗降了就说明我俩已经离开。”可是,他和八贤王走了,仍叫士兵去看红旗,妄图叫辽军,打死杨七郎。但七郎还是胜利回营。

这时,辽军两次战败,辽主庆天王假意要求和谈,这时,潘仁美暗向宋太宗献计,说“二郎杨延定貌似皇颜,叫他赴“双龙会”。于是,潘仁美令他们于十一月初四一起出动。杨老令因而想到:这一去不死非伤,父子再想团聚万万不能。于是决定提前在十一月初三过年,这个侗年就是这样来的。

侗年节

每年的农历十月下旬至十一月下旬期间,贵州省榕江县“七十二寨”一带的侗民们都相继过侗年节。侗年节一般为一天,如开设有琵琶歌堂唱歌或吹芦笙踩芦笙堂时,可延续3至5天,有时也长达7至10天。

简介

侗家在过侗年节时,主要吃猪肉、鸡鸭肉、鲤鱼、腌鱼、豆腐等,尤其冻鱼「这种鱼是头天晚上用鲤鱼、豆腐、佐料等煮熟,然后放到次日冷凝成冻后再吃」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佳肴。侗年节的这天早上,先由家长一边烧香焚纸,一边念《侗年吉利词》。接着是敬神龛,放几挂鞭炮,之后,全家人才能吃早饭。

榕江县侗年节的主要活动内容有:斗牛、斗鸟、赛马、吹芦笙、唱琵琶歌。节日里,男女老少穿着民族盛装,聚集在一起。老少通过参加这些活动而取乐;男女青年除此之外,则另有目的——播下爱情的种子,也就是彼此相互认识,初选自己如意的心上人。

习俗

中学物理副高职称专业技术总结

侗年,是侗族节日中为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既是侗族人民祭祖,喜庆丰收的盛大节日,又是共同进行娱乐的节日。榕江县“七十二寨侗乡”的侗年节,没有统一的日期,都是根据各个寨子每年过年的传统习惯而定。贵州省黔东南州榕江县“七十二寨侗乡”第一寨仁里乡仁吉村侗族村民过侗年节,当地四乡八寨的侗族同胞汇聚一起,举行吹芦笙、斗牛出征等活动,喜过一年一度的侗年节。

版权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