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论文_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关于阅读

访客 各种简历模板 2024-08-06 18:28:32

15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

1、当前教学无效或低效的体现

1。1学习模式无效或低效

新课程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因此,各种教学模式变为大部分教师渴望达成的目标和成绩。但教师通常习惯地将几种教学模式在一节课上教授给学生,导致其很难独立思考、阅读、感悟。如最常见的“合作学习”,在组织合作学习时,有的教师对要求提出、内容设计、小组分配等方面缺少合理安排,导致大部分合作学习呈无效、无序状态。

1。2课堂提问无效或低效

有的教师喜欢在课堂上多提问,以致每讲一两句都要问“对吗”、“好吗”等,而学生也只是按程序地跟着异口同声“对”、“好”。事实上,教师问了什么问题,学生是不清楚的,因为没有过多时间去思考。一堂课过去了,提了一大堆问题,看上去气氛激烈,实际上较为空泛。还有的教师设计的课堂提问过难,远离学生现实的知识层面,导致学生无从回答,头绪混乱,造成课堂氛围沉寂。

1。3对学生激励无效或低效

激励不能过当,有的老师一节课除了说“你真棒”、“不错,请坐”等,好像评价性语言只能固定使用一样,倘若学生回答的没有意义或似是而非时,也会进行激励、表扬,不论如何都不会有纠正、争议、批评,导致学生随波逐流、心思浮躁,不利于其个性发展和思维踊跃。

1。4教师语言无效或低效

繁冗拖沓、机械重复、了无生气、平淡乏味是教学中语言无效或低效最明显的表现。一些教师总为让学生能听懂课程,觉得所讲的课程都是非常重要的,导致一个问题要讲上几遍,毫不厌烦,殊不知学生早已没了耐性,而结果就是教师的课程虽然讲了许多,但教学效果却不好。因此,呆板无趣的语言会让学生提不起兴趣,更谈不上学习效率了。

2、提升阅读有效教学途径

2。1用生活经验解读阅读

语文教学是不能脱离生活的,如果脱离了就会变得空洞无物、乏味枯燥,但结合生活就不一样了,不但丰富了内容,也牵动了学生的心灵,使其充实活力。倘若让学生把已有生活经验引入阅读中,对阅读内容体验进一步加深,再把体验延伸到生活中,和生活进行比较,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既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又能培养学生阅读真本领。比如在学习《再别康桥》的时候,诗歌的主题是离别的伤感与眷恋,而对于“离别”学生是有切身的感受和经历的,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的经验就能对诗歌有更深的理解。

2。2突出阅读中的体验与感悟

还原学生阅读中的主体地位,激起学生进行自主教育的教育才算是真正的教育,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努力,才能实现阅读目标、完成阅读过程、达到阅读高质量,其学生是最后的根本点、落脚点。可见,在阅读中,应回归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本着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服务,引导阅读思想的出发点,遵循学生一般学习和阅读思路,尊重学生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在阅读中,以学生提出问题为主,不论学生提出问题是否难易、大或小,教师都要耐心并加以重视。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把教师思路和学生思路合二为一,形成推动深入阅读的合力,尊重学生个性与共性发展,即加强学生的主导地位。

2。3创设阅读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主体情感态度应被重视,阅读主体对阅读内容不断内化过程,即为积极阅读过程。脱离阅读主体的积极感情需求或态度是不可能有内化的。因此,阅读主体的情感态度问题是阅读教学的首要问题。在阅读教学策略中,怎样让学生对阅读内容保持情感张力是重中之重。当阅读材料、阅读情境与读者心境体现一致性时,阅读效果可谓最好。所以,语文阅读教学一定要在情感方面强化刺激力度,引发学生兴趣和注意,产生内心上的阅读需求。比如上《声声慢》时候,教师可以播放歌曲《一剪梅》,在激发学生兴趣创设阅读情境的同时,可以了解李清照前期词的写作特色,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

2。4强化语言训练意识

阅读教学以教材为模版对学生进行训练,并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升阅读能力,把学生吸取课本语言精华、加强语言表达能力放在首要位置,不能以做习题替代真正的语言训练,那会失去语文课原有的个性和特色。目前,一些语文公开课和竞赛课的阅读教学表面是认真走过程,实则糊涂得结论,对学生语言品味、形象感悟、思想升华并不重视。倘若语言品味全无,如何真正感悟文章主旨?在阅读教学中,特别要重视学生对语言的揣摩和感知,加强训练学生语言能力,还语文阅读教学本来面目。苏轼《赤壁怀古》中,是“拍岸”好还是“裂岸”好,是“樯橹”好还是“强虏”好,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强化学生语言品析鉴赏的能力。总之,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重中之重,其效果直接影响语文教学品质提升。不少一线语文教师一直在积极探索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路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努力探索学法指导有效途径,有意识地把学法指导和品质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同时进行,才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才能逐步达到“用不着教”的理想境界。

2

一、高中语文的教学要求

1.教师应该不断地提升自我。

高中语文的内容已经进入到一个中级阶段,相对于初中来说更上了一个层次,对于很多文章的理解并不仅仅局限于字面意思,有时候需要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当时的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写作心情和用意。所以对于高中的语文学习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对于学生来说,需要提升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教师也应该多多阅读课外知识,保证自己对文章的深刻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向学生讲解彻底。成功的教学是将自己所懂的知识有效的传授给了学生,而不是像溢出来的水,完全没有吸收,这样的教学是毫无意义的。

2.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

不得不说,高中语文学习有时会很枯燥乏味,例如文言文的讲解,现在的人都习惯于用简单的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感受,当看到古文的会有一种发懵的感觉,对文言文也提不上多大的兴趣。特别的当教师在对于一个字深入的讲解时,更会让学生失去耐心。高中的语文也是学习的一大难点,要求学生有着深刻的理解能力,要不断的开拓自己的视野,增强自己的兴趣。古文的讲课的课堂氛围是沉闷无趣的。教师需要转换一种教学方式去解决这种问题,不要只是一味的去灌输自己所知道的知识,要用有趣味的风格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他们认为比较枯燥的课堂产生兴趣,这是教师应该做到的。

3.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

传统的教学是让学生进行死记硬背,让学习在大量的重复背诵和学习中来达到对课文的了解和记忆。这种学习方法不仅消耗大量的时间,同时也会让学生产很极大的心理压力。强迫式学习不仅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而且这是不被教育趋势所需要的,现在教育的发展趋势是联合科技与合理的教育方式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国外的教育方式是放羊式,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感兴趣的科目加强,有很多的空闲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与国外教育方式完全相反,中国式的教育注重于量,认为熟能生巧,中国的学生一般很少有自己的休闲时间,有了时间都被父母逼迫去参加各种的,大部分的时间都在书海里。而整合式的教学方式将逐渐改变这种形式。

二、整合式教学的背景

1.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不合理。

传统语文教学一般来说,是片段式和独立式的教学,教师注重不断的灌输自己所懂得的知识,学习根本无法吸收那么多,教师等同于是做了无用功,而学生也会慢慢对学习语文失去的兴趣。整合式教学是适合新教育的发展,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解和方案,是对应应试考试体制下的传统语文教学模式新的大胆的改革和尝试。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将开创一片心新的教学天地和新的学习氛围。

2.整合式教学具体有哪些。

整合式教学是什么意思呢?顾名思义,是将独立的、脱节的教学方式转换为多元化的、整体的教学。从内容上来讲,并不仅仅是课堂资源的整合或者是某一个单元上课题的整合,主要是指在课题教学中为了完成多个对学生的教学目标和知识的整合从而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整合,不仅是量的整合,还有质的提升。这对教师自身的知识层面有很高的需求。整合式教学是时代教育的要求,是新的提升。

三、结语

教育事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而整合式教学对于教学质量有着极大的帮助。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要求教师将繁琐的教学过程整合起来,巧妙的安排练习,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不再感到反感。教师对内容进行有效的讲解,不需要开展大量的低效果的长篇大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全面的发展学生的素质教育,由此来达到对教学过程和内容的整合式教学。此外,教师应该注重于学生之间知识和情感的交流,因为对学生不仅要成为学习上的导师,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学生的主导,做学生一个导航的指南针,给学生前进的方向,这才不失为一名合格而优秀的教师。学会整合式教学,学会与学生良好的相处,一起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奋斗前行。

3

自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全国实施以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在学习新课程标准的同时,努力在课堂教学中不断践行新课标的理念,大力改革课堂教学,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在进步的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由于教师之间存在素质差异,有些教师没能真正领会新课程标准,盲目追求形式主义,导致课堂教学华而不实,收效甚微。由此可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病”得不轻,主要有以下几种症状。

一、教学内容重人文性,轻工具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过度关注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上课时强调语文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课堂上缺乏思维的碰撞、情感的熏陶,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没有得到发挥。新课程实施以后,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了语文课程人文性的重要,这是可喜的现象。

然而,有些教师却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曲解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高举“人文”教育的大旗,把语文课上成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政治课”,淡化了语文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课堂上听不到琅琅的读书声,看不到对文本字斟句酌,欣赏不到学生对文本独特的感悟。这种“重人文性、轻工具性”的语文教学,失去了语文学科最本质的功能,导致学生读起课文断断续续,写起文章空洞无物,说起话来吞吞吐吐,何谈语文素养的提升,更谈不上“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了。

二、教学方式重活动,轻训练

活动化的教学方式能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但有些语文教师不是从根本上去转变教学观念,而是过分放大活动在教学中的作用,过度在活动的多样性和新奇性上下工夫。于是课堂上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热闹的活动,滥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画一画、演一演、议一议,这样似乎是丰富了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但课文却被放到了一边,大量的活动挤占了学生阅读文本的时间,挤去了对学生字词句篇的训练,挤去了学生对课文谋篇布局的揣摩,语文课程的语文味丧失殆尽,这样的语文课还能算是语文课吗?

如在教学《欧也妮·葛朗台》时,有一位教师想通过表演让学生体会葛朗台语言的特点和神态的变化,但事先并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阅读,学生还没能体会葛朗台语言的特点,也没有进行必要的准备,就匆匆上台表演,结果导致全班学生哄堂大笑,使得表演无法进行下去。这样的表演效果可想而知。

其实,我们的语文课堂需要生动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更需要的是让学生动静结合,静心思考,潜心会文,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语文训练,使之在潜移默化中习得语言,提升语文素养。

三、学习方式重形式,轻效果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设”中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因具有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引发学习动机、激活学生思维的优点,已经逐渐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于是有些教师就错误地以为合作学习使用得越多越好,课堂上合作学习到处可见。只要教师一提出问题,就让学生开始分组合作学习。学生的讨论声、争吵声此起彼伏,课堂气氛热闹非凡。

可是嘈杂的背后,学生究竟有多少收获呢?其一,这样的分组学习缺少合理、明确的分工,没有建立小组合作机制,真正参与其中的只有少数优秀的学生,而其他学生则作壁上观,要么一言不发,要么闲话家常;其二,教师在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前,没有事先布置学生进行充足的准备,如对文本的阅读体验、对问题的独立思考等,因此学生的讨论浮于表面,不够深刻,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张扬;其三,在讨论过程中,教师没有发挥好主导作用,袖手旁观,放任自流,缺少过程性的指导,学生的讨论往往脱离了文本的中心和重点;最后,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合作学习,过于简单、缺乏思考性的问题只能是浪费时间。

如在教授《宽容序言》一课时,一位教师设计了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一是了解课文大意,概括主要内容;二是从文中找出描写人物的有关语句,感受其形象特点,理解深层的含义。由于第一个问题比较浅显,学生完全可以通过阅读独立解决,根本不需要讨论,让学生合作学习反而是浪费了宝贵的时间。第二个问题学生大多能参与讨论,但在大组交流时只有一个小组的代表汇报,没有一个学生提出异议,可见参与讨论的学生并不多,讨论的质量也不高,这样的合作学习不要也罢。

其实,真正的“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所以,讨论前必须让学生明确本小组的“共同任务”,以及自己担任的角色和承担的任务。只有这样,小组内的成员才能人人参与讨论,真正体现合作学习的内涵。否则,合作学习只能是流于形式。

总之,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广大语文教师作为新课程的实践者,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正确解读和践行新课程标准,把准语文教学的“脉”,对症下药,才能使语文教学健健康康地走进新课程。

4

一、培养学生阅读随写的习惯

语文课堂不一定单单是讲解课文、处理习题,也可以和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例如课堂上可以利用一些家电、药物等说明书,先让学生阅读说明,然后给大家具体讲解操作步骤和注意的事项,如果有不好理解的地方,不妨对照说明书边操作、边讲解,学以致用,更能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的阅读理解及口语表达达到一定的水准。中学生一提到作文训练就头疼,不知如何下笔,究其根本就在于缺乏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感悟,不妨让学生准备一个“随记本”,遇到好的情境,鲜活生动的语言、细致入微的感触,都可以抄记下来,做日常生活的刻录机,积累多了就不怕没得材料写,作文水平自然而然也就提高了。另外,学生热衷于“快餐文化”,对篇幅长的文章难于读完、读懂并深刻理解,我们不妨让学生当一当编剧,让学生自己阅读理解,自编自导,起初可能剧情幼稚,语言欠熟练,但学生热情高,参与积极性高,久而久之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就会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培养学实践调查的习惯

语文学习也不应仅局限于课堂,我们可以多采用综合实践、社会调查的方式,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综合实践和社会调查等活动,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他们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明晰的对社会现象的辨别能力,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经过调查之后,再让学生针对这些在生活中既普遍遇到而又认识很难统一的问题展开讨论,经过思考、辩论,不但能提高认识能力,收到思想教育和思维训练的作用,还能提高口头训练能力,并促进写作。例如,本学期我班进行了“学生带手机与学习成绩”调查和“假期与网络使用”调查,通过这两次调查,学生都进行了讨论。得出以下结论:

(1)随着通讯网络的逐渐覆盖,学生使用手机、上网的现象日趋普遍,即使学校明令禁止也不可能杜绝,且形成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2)学生自制力差,网络和手机上的游戏等不良信息诱惑着学生,大部分带手机上学和有网瘾的学生其成绩必然大幅度下降,这成为当今社会最头痛的问题之一。

(3)合理利用手机和网络,充分发挥手机和网络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将手机和网络转变为教育教学资源是当务之急。学生将调查、讨论的内容写成了作文或者调查报告,本学期内手机作弊、网聊、沉迷网络游戏的现象有了明确的好转。我们做到了语文的生活化,学生不觉得语文枯燥,学习兴趣自然有了很大的提高。总之,通过语文生活化的转变,扩大了学生的生活接触面,增强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学习的积极心和进取心,还养成了关心社会生活的自觉性,使学生最终真正成为新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

5

一、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审美阅读缺乏兴趣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认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缀。可见,学生在审美阅读中的参与程度是决定审美阅读教学的重要条件。据有关部门进行的调查分析,经常阅读文学作品的学生不到学生人数的四分之一,大多数学生仅仅是偶尔翻翻而已,甚至有相当比例的学生从来不去翻阅文学作品,这对培养学生的审美阅读兴趣是非常不利的。当然,也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喜欢看小说、戏剧等阅读书籍,但绝大部分是被小说、戏剧中的故事情节所吸引,抛开小说、戏剧中的情节,阅读效果不容乐观。

(二)学生的审美阅读时间不足

审美阅读教育离不开审美阅读活动,单纯依靠上课时间是无法达到预期的审美阅读培养的,这就要求学生除了必要的审美欣赏阅读之外,还应该有欣赏前的了解和之后的审美阅读鉴赏。同时,任课教师也要在学生进行审美阅读之前对所需的相关知识予以讲解,并在审美阅读之后进行必要的审美鉴赏分析。然而,在升学的巨大压力下,任课教师可能对审美阅读所需知识有详细的讲解,但因为其他课程的安排及语文其他知识的传授等原因,学生的审美阅读无法保证其应有的时间,降低了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充分对话的可能性,使学生个体对审美阅读的认识大打折扣。

(三)偏重知识训练,忽视审美阅读能力的培养

在日常的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对字、词、句及语法等知识进行条分缕析的讲解,但对选文的美感特质却很少关注,很多学生也认为学习课文是为了字、词、句的积累,对其他方面涉及甚少。这种教学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阅读是读者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能让读者培养情感,陶冶情操,提升审美情趣。这种忽视《获得审美体验》的阅读就大大降低了审美阅读教学的含金量,在下次遇到新的文章时,学生仍拿不出有效的解读办法,只会机械地套用以往的套路,对审美阅读能力提升没有丝毫裨益。

(四)审美阅读以教师的讲解为主,疏漏了文本的审美特性,学生的审美积极性受到抑制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总是以教师对课文的解释分析为中心的。教师将既定的审美认知结论,如文章的中心、主题思想及段落大意等直接拿出来灌输给学生。同时,为了应对考试,教师往往只找出其中可能作为考试内容的地方进行细致的分析,并把这唯一的结论让学生进行记忆。即便是受到接受理论的影响和三维目标的指导,《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仍然很普遍,学生直接感知文本,进行审美阅读活动并提出自己看法的机会很少。此外,成功的审美阅读教学,要求教师要先分析文本的审美特性,并把相关的审美知识讲授给学生,学生才能将审美阅读深入下去。而当下的现实却是,大多数教师仅以解题的方式来讲解文本,并没有充分挖掘文本的审美特性。在这种标准答案模式的制约下,无法调动学生阅读的审美积极性,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高中语文审美阅读教学问题的形成原因

(一)阅读审美教学以知识分析为主

在语文审美阅读的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依然保持着以知识分析为中心,因此注重知识的积累成为了当下审美阅读教学活动中的首要任务,审美阅读能力的培养往往被忽略。以知识分析为中心即是在语文审美阅读教学中,教师把陈述性知识的讲解作为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但是,审美活动还包括审美了解,在审美欣赏之前对审美对象的相关信息予以掌握,方能为审美欣赏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具体到审美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在审美阅读之前,让学生充分了解文本的相关知识,如文本创作的背景、修辞方法等。只有在学生掌握了欣赏的前提和基础下,才能实现对审美阅读欣赏的艺术诉求。可见,审美活动是情感的直觉活动,审美鉴赏也是言人人殊。如果教师一味地将其放在标准化的客观题中,是不符合审美规律的,同时以《知识分析》为中心的教学与新课标也是不相符的。

(二)《作者中心论》的思想误区

《作者中心论》即是把作者创作时的思想作为文本解读的唯一正确的结果,读者阅读的任务即还原作者在创作时的想法。前面我们提到,当下的课堂教学仍然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为主导,学生的自身感受受到抑制,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与《作者中心论》的思想有很大的关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是通过对文本句子、段落的讲解及整体的分析,还原出作者的创作思想的。然而,文学作品存在的美的因素并不等同于审美,它只是为审美活动提供了一种参考,需要学生对文本进行主观的审美观照,从而完成其审美认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读者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情,获得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与审美认知,这才是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以《作者中心论》为指导的教学遏制了学生的个体感受,摒弃了审美是主观情感,这是与审美的基本原则相违背的。

(三)对文本形式分析的缺失

众所周知,不同的内容都有与之相适应的表现形式,文本的不同内容需要通过与之相适应的体裁传达出来。体裁是文学艺术的存在形式,要领悟文学作品的美,就不能不关注它的形式。然而,在高中审美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在讲授一篇文学作品时,往往脱离作品的形式,一味地抽取其中的思想主题,导致学生在面对被挤得千巴巴的知识时,无法产生应有的兴趣。

(四)对高中审美阅读教学的规律把握不准

高中审美阅读教学由学生的审美阅读、师生的审美鉴赏、教师对审美相关知识的讲解等几部分组成。其中,学生的审美阅读是整个审美阅读教学的中心,因为教师讲解审美阅读的相关知识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审美阅读。同时,审美阅读教学的直接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审美阅读能力。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让所讲的知识更加趋近于考试的试题答案,就一味地自己讲解,并且使认知结论一元化。这样一来,学生自己的审美阅读时间必然减少,结果往往差强人意。

三、结语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由此可见,高中语文审美阅读教育极其重要,不可或缺。对语文审美阅读教育策略的探究,可以引导我们进一步拓展语文学科的内涵,充分发掘其内在价值,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协调发展。

6

一、美学思想的价值和意义

召唤结构的用处所谓的召唤结构是:经过阅读作品,既可以丰富读者的情感及摸清故事的头绪,还能留有相应的想象空间,使读者在阅读的途径中能够自主探究。作品中为读者供应的“意义未定”与“未知点”称作“召唤结构”。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可以运用召唤结构来扩展一些思想及内容,经过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及思考能力来对作品展开更改及创新,想象文中没有牵涉到的内容及思想。显而易见,召唤结构亦具备了引导性和导向性,能够把读者引入到原作的思想当中去,为读者供应一个发展思维的平台,能够让其生动、形象的发挥创造性思维。

二、在美学视野下,增强高中语文小说阅读的教学水准的有效措施

1、在小说的阅读实践中需以体现学生的主人翁的地位

在以往的高中语文小说教学中,老师通常是以自己讲授为主,很少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因此,在美学视野下,老师一定需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及阅读方法,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引发他们喜欢小说作品。学生在阅读小说作品时,发挥自身的想象力、联想力及综合分析能力等来研究文章的内容及思想,从而品尝、感知及体验小说作品中良好的素养及精神,学习出色的写作方法。在高中的小说阅读教学中,老师必须指引学生在阅读途径中学会扩展、不断完善小说作品中的“未知点”及“意义未定”因素,进而发挥出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达成自己的“创作”。而不是只学习解题及答题技能等,束缚了自己的思维。

2、运用期待视野来增强学生学习小说作品的兴致

兴趣是学习小说作品的前提,在高中的小说阅读教学中,如果想增强学生的阅读水准及教学质量,老师必须先要增强学生学习小说的兴趣,从而让他们形成阅读期待,包含定向期待及创造性期待。在阅读的过程中,老师要给予充分的时间给学生做深入思考,跟随着故事的头绪走,主动地思考及探究小说课文中的问题。在运用期待阅读的途径中,需要用本身所具有的生活体验、文学素质、审美体验来阅读小说课文,在创造性期待中尽可能的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更深刻的理解小说作品中的内容和思想,体悟课文中的美学价值所在。

3、采用召唤结构来还原作品

小说中“未知点”及“意义未定”等可以当作学生学习小说作品的意识桥梁,推进其对课文的想象及创新。在高中的小说阅读中,学生可以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填补课文中的缺陷,经过自身的知识经验、联想力及思想感情等来对文章延伸扩展,创造出课文中最美的一面,亦是原作想要表述的思想。比如,在讲授《阿Q正传》这篇课文时,学生能够经过自己的联想能力及想象力等来更改及创新课文,抛弃以往的写作思路,联想阿Q日后的发展是怎样的,运用现代人的思想来分析阿Q的精神是否可取,能否适应现代人的思想发展。总而言之,由于高中语文小说大部分来自名著,具有极大的研究意义及价值。因此,在美学视野下,老师需要提升学生对高中小说课文阅读的主动性,改良阅读方法,给予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及创新思维的空间,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及教学效率。

7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最大的转身就是开始意识到教学的主体性,教学更注重学生的探究与思维能力发展,更关注激励、唤醒等方式。笔者在这里将要和大家共同探讨微探究教学。所谓微探究教学是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微”处着手,以小化大或化大为小,见微知著,唤醒自我,从不同视角欣赏文本。本文以《陈情表》的课堂教学实践为例,浅谈微探究教学在实践中的运用与探索。《陈情表》为西晋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文中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答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婉畅达。该文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如何引导学生领略该文陈情艺术的“绝妙”是一大难点。微探究教学应遵循的一般原则是目的性、创造性、启发性与适切性。基于此,笔者在探究《陈情表》陈情艺术的“绝妙”时精心设计“微问题”,层层深入,点燃学生思维之火,巧解文本难点。

一、“一叶知秋”细品味,一石激起千层浪

第一课时后,学生借助工具书已大致了解了本文是李密在忠孝难两全的情况下写的文章。但是怎样从文本阅读得出这个结论也是颇费脑筋的。笔者在教学中借“微”问题作大文章,从小切口进入,牵一问而动全文,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和热情,让阅读既不脱离文本,又能高于文本。文言文中不乏古代官职与人名的合称,例如《五人墓碑记》中有“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梅花岭记》中有“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这些都是官职与姓名等连用,而《陈情表》却有“前太守臣逵”“后刺史臣荣”这样看起来莫名其妙的组合。于是可以以此设置问题进行探究。微探究问题设置:这里的表达与惯例相比多了一个“臣”字,李密这样写用意何在?微问题一出,学生才惊觉这个表达确实特殊,他们不自觉地把这句话又读了数遍,然后开始各抒己见:生:这句话如果老师不说,我也没觉得特殊,就是读起来拗口一点,现在一说还真的特殊,太守、刺史本就是官职,再加个臣,太守臣,刺史臣,底下的注释中也没出现这个“臣”字的翻译。生:我发现一个问题,整篇文章李密都是自称为“臣”,现在又在他们的官职上加个“臣”,这中间是不是有关联?生:“臣———俯首称臣”,经过大家的议论我突然想到了这个词,这是李密在表明态度。生:对,李密想说自己和他们一样都是皇帝的臣子,愿意接受晋武帝的统属。生:原来李密心思缜密到这个地步啊,望尘莫及!(整合学生的发言)教师总结:李密作为一个旧朝遗臣,身份尴尬,其心思缜密、言语谨慎,从此例可见一斑。“孝情”是可以光明正大放到台面上的,可“忠情”对于李密来说确实是一个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的难题,李密仅凭一个“臣”字就解决了难以言说的“诉忠情”。

二、“步步为营”巧设疑,吹皱一池春水

(一)问点“独创”,激起探究欲望

李密在文章开头极力陈述自己进退两难的处境,在第三、第四段用说理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忠孝抉择”,也就是只能先尽孝再尽忠。微探究问题设置: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互换位置,先说理后言情可不可以?生:我觉得也可以,先给晋武帝戴上高帽子,把不能尽忠的理由充分表达出来,再展现自己的现实处境,也未尝不可。生:我觉得不可以。在晋武帝面前,李密最合适的方式就是打感情牌。先动之以情,博得同情,然后才有机会说理。生:我觉得从人的认知顺序来说,还是先谈情比较好,正如妈妈要跟你讲大道理的时候,往往先用情作铺垫,然后一切就水到渠成了。(整合学生的发言)教师总结: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自己与祖母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祖母病情日笃来博取晋武帝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这个微问题在设置时,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阅读全文,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认知,把握文章结构,知晓作者的写作思路。问题设置的难度不是很大,与第一课时的关系也较为密切,对于学生梳理课文脉络、完成知识建构帮助较大。

(二)问点“留白”,插上想象的翅膀

微探究教学过程要充分体现教学组织者和学习者不竭的创造潜能,教师要利用教学契机,以新颖的视角创造性地设置微问题,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微探究问题设置一:“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这个三段论式的推理,其大前提是“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其小前提是“臣孤苦,特为尤甚”,两者都已具备,可结论却没有说出,你能把李密真正想说的话补充完整吗?生:这很简单,大概意思就是说在这样一个以孝治天下的朝代,我的情况又是如此特殊,所以我因为要尽孝,不能出来当官。微探究问题设置二:李密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事呢?生:肯定是说不出口,这件事只能让晋武帝意会,不可言传。生:这两个理由虽然冠冕堂皇,但不是无懈可击。毕竟他曾经也是在蜀汉当官的,能在蜀汉当官,为什么就不能在晋朝当官呢?生:在蜀汉当官是李密不可回避的历史,与其被晋武帝提及,不如自己主动谈及,还显得落落大方,而且在文中李密把蜀汉称为“伪朝”,也是跟历史划清界限的表现。在学生七嘴八舌的讨论中,答案的生成往往也是水到渠成。这样的微问题,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积极体验中完成认知的飞跃,获得更深层的阅读体验。

参考文献:

[1]冯为民.高中语文微探究教学论纲[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xx「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

8

高职校,指的是高等职业学校,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主。所以,在很多学生甚至是老师的心目中,高职院校的任务就是学习技能,而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道德等方面的教育放在边缘地带,由此就导致了很多毕业的学生虽然拥有高技能却因为综合素质的低下而找不到工作或工作不顺利,造成一种高分低能现象。由此可见,在职业学校的日常教学中特别是语文教学中融入综合素质教育非常重要。那么如何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并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呢,本文在这方面进行了探讨,具体分析如下:

一、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综合素质对他们以后就业及生活的影响

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包括做人、团队合作能力、吃苦耐劳精神等。做人就是要培养高职学生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做到双赢,就必须学会理解他人、宽容他人、帮助他人,要做到与同事齐心协力,这就是团队合作能力。除此之外,学生还得具备一定的吃苦耐劳精神,要有强烈的生存意识,实际的生活本领,乐观的稳定的情绪,等等。而这些素质,恰恰是现在这些学生所缺少的,也是不被他们重视的。所以,在上课开始,通过ppt演示一些成功人士成功的案例,特别强调综合素质在他们成功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用生动的事例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综合素质对他们以后就业及生活的影响。思想上重视了,行动就有了原动力。

二、分析教材,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情感是一种人所特有的心理现象,反映了人对客观事物及人的具体需求之间的关系,是人关于客观事物及自己实际需求的一种主观感受,是由人的各种各样的经历而产生的喜、怒、哀、乐等的情绪表现。在这些情绪中,良好的道德情操能使人健康愉快的生活、喜欢交际并擅长交际,促进人格魅力的形成。因此学习教育就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任,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的具体感知和课堂的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德育品质,使学生成为身心和谐发展、能被社会接受的优秀人才。语文教学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

三、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

范进中举教案

除了在课堂上教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外,还要教会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处理自己问题的能力。遇到事情不要怕,要学会冷静的分析问题,告诉他们当现实与理想产生距离是,不要悲观失望,不要自暴自弃,要采取一种积极的、耐心的、宽容的人生态度。要对未来有一个坚定的信念。

四、教学形式丰富多彩,在多种形式中获得知情并举的教学效果

列宁告诫人们: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于学生学习的影响是巨大的,进行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的德育教学,让学生情智协调发展,互相促进提高。课堂上的教学,要改变原来老师自顾自的讲,学生被动听的形式,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合理应用多媒体,吸引学生注意力,适当进行课堂交流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进行价值教育,让学生追求价值、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具备认识社会、评价社会生活的能力。比如我们进行的开放性试题培养法,鼓励学生运用创新思维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对自我意识进行评价,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从而实现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

五、开展多种课外活动,利用积极向上的互动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在课后,利用教材中古今中外成功、成才的事例鼓励学生;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用积极德育激励学生,帮助他们解除成长中的困惑,找到成才路径。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学生,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与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让“爱”作为教学的主题,用爱心感染学生,引导他们步步向上,培养他们的积极德育。不管在课上还是课下,老师要走到学生中去,让自己融入他们,成为他们中间的一员,使师生德育交融,关系和谐,以优化教学效果。高职语文教学的方式与手段是多种多样的,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领悟到道德与人性的真善美,改掉原来的不良习惯,懂得做人的真谛,形成良好的综合素质是至关重要的。职业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学到教材上的东西,学到如何操作工具,如何制作工件,而且要让学生学到适应社会的本领,让学生在以后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能不断的认识自我,超越自我。这才是全面的职业教育,也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应该接受的教育。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特长。

9

一、书法教学在高中语文中的地位以及现状

根据出土文物的佐证,中国最迟在三千五百年前就发明了文字。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文字记录、交流的国家之一,中国人书写汉字的历史十分悠久,在长期的书写过程当中,中国人形成了许多有条理的、框架宏大的、体系完备的书法理论与书法教学经验。中国的书法,用变幻莫测却有规律可循的线条与笔画,填充了空旷的白纸,美轮美奂,异彩纷呈,构成了世界上独有的一道文化景观。书法,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语文的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占了很大的比重。所以说,高中语文教学当中,书法的教学,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是需要在语文课中,使用大量的教学时间进行教学的,对于书法,也是需要学生使用大量的时间,进行课下的学习以及巩固。高中语文教材对于书法的教学是极其重视的,在高一语文教材必修第一册的“梳理探究”这一环节,就有大段的关于古代以及现当代书法鉴赏、学习的篇幅。所以,语文教材的编写者,也是对高中语文的书法教学,倾注了极大的心血的。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高考取得的分数对学生的未来,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而在高考试卷的评判当中,学生书写优雅与否、清晰与否,对分数的高低,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学生的答卷越清晰、字迹越好看,评卷老师的心情就会越舒畅,所给分数就会达到极致。反过来,在高考与其他各类型的考试中,有不少的学生学习不错,在卷面上呈现的知识点颇为精确,但就是因为书写混乱不清,阅卷的老师经过努力也认不清,最后只好按错误处理,这样就降低了学生的考试成绩,对人生发展前途造成了不好的影响。由此可见,书法的训练,尤其是硬笔书法的训练,对于学生试卷的解答,是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的,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当中,应当将硬笔书法的教学置于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书法的教学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有着重要的影响,更长远的是,通过潜移默化,可以让学生深入品味到中华文化的精髓和韵味,增强中国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文艺气质,对他们的人生产生长远的积极的影响。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当今的语文课堂上对于书法的教学,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首先是由于语文教师对于书法教学的忽视,以及学校在教学资源上的提供不充裕,所以在当今高中语文课堂上的书法教学,呈现出了边缘化、淡漠化的状态。其次,即使有的语文教师根据课程的要求,开展书法教学,教师也大多因为没有受到过系统的书法教学的培训,使用效率不高或是错误的方法对学生进行书法教学,这样,即使学生付出颇多的心血去学习以及练习书法,也事倍功半,从实践效果来看,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

二、如何提升高中语文书法教学的质量

(一)要从政策上以及态度上支持高中语文书法教学

高中语文课堂上的书法教学,首先需要的就是学校在条件方面的大力支持,以及师生对这件事的重视。第一是学校方面应该做的事情,学校应该首先明确书法的学习对于语文以及其他各科成绩的重要意义,在高一以及高二年级,安排足够数量的书法教学课时,应当积极联系出版社,为学生订购书法学习配套教材,为学生学习书法、师生之间互相切磋提供教室。同时,学校方面从激励学生苦学书法这一角度考虑,应当多多举办类似书法竞赛、书法节之类的活动,促使学生们踊跃参加。第二,教师要对书法教学予以重视,把眼光放得长远,不能被分数的功利性牵制,应当从学生的终身素质的培养高度着眼,在高一、高二阶段,尤其是高一阶段,教师应当侧重于学生基本功的培养以及文化的熏陶,尤其注重对学生书法的教学,而在布置练习题方面,应当尽量以做精题、精做题为主,避免因为学生陷于题海战术耽误了学习书法、陶冶情操的宝贵时间。另外,身为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应当在课余时间积极充电,学习更多书法以及高中书法教学的知识,这样书法教学才能丰富多彩,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

(二)关于教材、字帖的选择

在高中书法教学上,光有学校方面的主动,以及教师的辛勤奉献,也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如果学校以及老师采取了并不是很理想的书法教学方法,那么学生学习书法的效果同样会大打折扣,这是由于学生个人的书法写得怎么样,学生个人的天赋以及认知的差异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学生只靠对学习的激情以及长期的坚持是远远不够的。高中生如果想要练就一手优美的书法,并且形成鉴赏书法的深厚素养,还是需要教师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辅导以及训练。首先,教师要慎重选择书法教学的教材范例。当今的社会风气异常浮躁,书法出版物鱼龙混杂,有很多字帖、教材是不适合高中生临习的,比如说很多当世所谓名家的字帖,其实只是徒有虚名,仔细看来笔意媚俗。但是可悲之处就在于,高中语文教师,往往对学生临习的字帖不加甄别,让学生胡乱去书店买字帖临习,但是,学生的鉴赏能力赶不上老师,往往会买一些粗制滥造的字帖,这样就会造成学生练字的成效低下,甚至会越练字,书法越差。其实,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在进行书法教学的时候,没有为学生选择好临习的范本。结合个人教学经验,在为学生选钢笔行书字帖的时候,以邹慕白的行书字帖为最佳,因为邹慕白的行书,不仅笔画构造相对简单,而且笔意连起来看,具有藕断丝连之感,适合高中生进行答题以及快速书写。在为学生选择钢笔楷书字帖的时候,需要注意学生的性别、天赋,现当代书画家的字帖,是不适合给高中生练的,因为当代的楷书字帖缺少意蕴。所以,高中语文教师们可以多为学生们选一些古代书法名家的字帖进行教学。一般来说,女孩子适合学习元代书画家赵孟頫《三门记》、《胆巴碑》的硬笔化字帖。赵孟頫的楷书,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女孩子多临写赵体的硬笔楷书,可以养成柔中带刚、风姿绰约的形态。而男孩子则更适合学习唐代书法家柳公权《玄秘塔碑》的硬笔化字帖。柳公权的楷书,结构严谨,笔画锋棱明显,如斩钉截铁,偏重骨力,书风遒媚劲健,可与颜真卿的雄浑雍容书风媲美,被后人誉为颜筋柳骨。男孩子临习柳体楷书,不仅与男孩子阳刚的本性相得益彰,而且可以培养男孩子的骨气。对书法天赋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指导学习唐代钟绍京的《灵飞经》的硬笔化字帖,《灵飞经》是唐代小楷的巅峰,堪称字字飘逸,字字绝妙,天赋好的学生临习《灵飞经》,可以增添飘逸峻拔之气。而对于那些较为欠缺书法天赋的学生,教师应当指导他们使用薄薄的描红纸,附着在语文教材之上,每日坚持描画印刷体的文字。因为印刷体的铅字,有着横平竖直的显著特点,既没有结构上的灵巧,又不要求写字时候的腕力,所以即使书法天赋很差的学生,只要坚持描写印刷体文字,也可以最终做到在答卷的时候字迹清晰工整,即使不能加分,也起码可以做到不扣冤枉分。

(三)关于学生练习书法,字帖临写方法的思考

在高中语文书法教学当中,即使教师为学生量身定做了合适的字帖,但是如果在指导学生临习字帖的时候,培训方法不得法,也不能取得预期的成效。现在的语文课堂上书法教学,教师往往就是让学生买字帖,不再进行学习书法方法的指导,学生也不了解学习书法的方法,因此学生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单纯的去描字帖上面的描红纸。这样,学习书法的效果不会太好。其实学习汉字书法的最有效方法,在古代就基本已经成型了,古人常常这样进行书法教学,那就是描红、临摹、创作有机结合,三者缺一不可。但是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古代人练习书法有充裕的时间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当代的高中生,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还有大量的其他课程作业需要完成,因此,书法教学中的描红、临摹、创作,都不大可能被分配到足够的时间。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可以如此布置作业,每日只练习字帖里面的两行字,在描红字帖之前,先对要描红的.部分进行临摹,之后进行字帖的两行描红,描红之后再对这几个字怎么写进行反思,反思过后再一次临摹,最后进行创作,也就是自己写两行字帖以外的内容,创作的内容以规定背诵的语文文言文为主,这样的书法学习作业使得描红、临摹、创作三者有机结合,总共练字的内容只有8行,这样既不会因为学习书法给学生造成太大的负担,又可以督促学生背诵课内文言文。

三、总结

高中语文硬笔书法教学是极其重要的,教师不仅应当足够重视对学生书法技能的教学,也应当深入研究字帖的选择、学习的程序。

10

一、高中语文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

更新教育探究式教学观念,用新课程教学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工作,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和高中生的主体优势,促进高中生自主探究。让高中生在探究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那么,高中语文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师应该采取何种具体措施改进教育教学,推进高中生自主探究呢?下面我结合多年高中语文教学经验,谈谈关于这方面的认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来自于对高中语文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才能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活动,才能自主学习。所以,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充分激发高中生学习兴趣,促进高中生的自主学习。高中语文探究式教学中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可以有效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以下方法可供老师们尝试: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网

1.结合高中生实际创设情境,提高高中生的兴趣

高中生对身边的事情既感兴趣又充满好奇心。教师把高中生身边的事情融入教学中,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创设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教学情境,可以有效吸引高中生的注意,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并且可以让高中生认识到学习语文的实际意义和语文知识的实用价值。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提出一些与课本知识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高中生引入情境中,容易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教师创设的带有语文问题的教学情境,高中生必然会产生兴趣,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正是这些情境的安排,调动了高中生的积极性,并及时鼓励了高中生,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意识。

2.教学情境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激发高中生的求知欲望

语文是以生活实际为基础的学科,生活化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高中语文教学必须有大量语文生活实际为基础。生活化教学的实际效果直接影响高中语文教学成果。为了增强高中语文教学效果,教师要加强高中语文生活化教学。为此,教师可以把教学情境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通过创设情境引入生活实际,或通过生活实际引入教学情境,这样不仅能有效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强化生活化教学效果。通过对这几年语文生活实际的观察,我发现只有当高中生被教师设计的生活实际情境所感染,或者思维进入预定情境之中时,生活化教学才能取得预期效果。通过创设情境,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创新能力,生活化教学产生的新信息要遵循高中生已有认知结构,引发高中生的注意,唤起高中生的思考。我们还可以把生活实际引入问题情境,这样不仅可以让高中生充分认识到语文和生活实际的联系,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让高中生认识到语文的实用价值,让高中生在实际应用氛围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些无疑会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从而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动力。此时根据生活实际创设的问题情境与高中生原有知识结构产生冲突和矛盾,这些冲突和矛盾引起高中生的思考,产生一探究竟的学习冲动。

二、结语

总之,高中语文探究式教学要充分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促进高中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

11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载体,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部分,有着丰富的精神资源。它能够陶冶人的心灵,熔铸人的精神,有利于青少年成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性情中人,体现出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在民族文化不断受到西方文化冲击的今天,加强文言文教学乃至母语教学,无疑有着积极意义。

随着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教师们在文言文教学领域进行了很多新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相较现代文,文言文前进的脚步仍然迟缓,成效和付出还是很不成比例,文言文仍是广大老师头疼教而众多学子不愿学的“硬骨

12

摘要:针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就课内外阅读教学探究,探讨阅读习惯的养成教育。

关键词:阅读课外课堂主体作用

斯普朗格说“教育的目的不是向学生传授已知的东西,而是要将学生的创造力诱发出来”。纵观多年阅读教学,比对高考学生解题现状,两者没较好衔接,失分较多,这引起我的教学反思。阅读是什么?“读”是种阅读活动,由“读者、作者、作品”三者构成的“三边”活动。作者潜藏作品中,读者与作者通过作品发生心灵碰撞和情感交流。阅读教学却教师讲代替学生读。严重背离阅读的本意。其次,受条件限制,以教材、教参为中心,教参牵着鼻子走,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课堂阅读教学不是引导学生自己阅读、感悟、整体把握,学生学到的东西有限。第三,教学过程中,不引导学生读书,感悟,发现,把“有创意”的教学手段搬进课堂,让学生“活跃”,如同桌、小组讨论,猛看热闹非凡,美其名曰“阅读教学创新”,实效是学生讨论、收获了什么?第四,学生生活、阅读积淀太浅。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阅读源于社会生活,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社会生活,也就丧失了生命力。语文阅读教学往往远离现实,学生固定在教室里,框定在教材里,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课堂上的阅读被教师的繁琐分析和提问占有,多数学生除课本,几乎无课外阅读。

任何能力都是学习主体“悟”后“练”出的,绝非“讲”或“听”出的,缺少阅读的语文阅读教学付出太多,收获很少。怎么改进呢?

我想首先是课外阅读教学。语文学习是长期积累的过程。“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累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充满灵性。这就要创设情境,培养兴趣。兴趣是产生学习动力、激发主体意识的前提。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挖掘教材自身乐趣;善于启发利用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精心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所以,高一应抓兴趣,让学生变自主阅读为主动阅读。敢放手,多给阅读时间,尊重学生原始阅读。即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角度和思路等少干涉,甚至不干涉,由着学生“性子”选择阅读对象。只要内容不暴力、淫秽、反动。这种个性兴趣探究性阅读,目的是锤炼学生的自主探究性阅读习惯和方法,为深入自觉学习语文锤炼基本功。当然,由着“性子”阅读,并非放任自流。阅读进度,专题选定等都要精心策划,适合的时代著作,流行佳作,要及时推荐,以免学生不择而食。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要求不解字词随时翻阅,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阅读。学生要有自己的看法,我要求的是学生做少许读书笔记,可以对作者、人物、片段写点自己的看法,体悟,也可当练笔(周记)交,甚至可作为演讲内容向同学推荐。

新课改最终面对高考,所以光靠个性阅读是不够的,还须建立阅读层次序列。所以高二的指示阅读范围很必要。借助高一个性阅读形成的习惯方法,促成学生阅读自觉;让学生视线收缩到老师指示的体裁上,并要求把兴趣爱好阅读经验加以运用;引导学生基本定型各类文体的阅读技法,尽量使其参差不齐的感悟、认识能力趋于统一。高二课外阅读教学教师应参与做好指导工作。

余秋雨说:“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的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使你驰骋古今,经天纬地。”教师应想方设法让学生广泛阅读,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书籍“资源共享”;举办朗诵会、读书竞赛等促进多读;充分利用墙报、校报定期刊出学生作品,互相传阅,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以写促读。

其次是课堂阅读教学。应关注学生的初始化阅读。在学生没接触文本时,不设计教学活动,在接触文本获得原始体验后,教师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矫正、引申原始体验,并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原始体验基础上生成、引导、训练。这样才符合学情,真正使语文素养得以提升。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呢? 一、精心设计活动。结合课文和学生特点,既生动有趣又高效艺术地将文本学习转化为一个个活动,体现学生主体,课堂教学易于生成,锻炼综合能力,而教师对活动的设计、调控、引导也彰显其主体地位。需强调的是,语文学习活动设计必须合乎实际,有提高语文素养的实效。

二、促进沟通。阅读教学主要要素——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有多重对话:生本对话的深层次推进离不开教师的艺术介入,生生对话的有效展开离不开教师的艺术引导。学生和文本、学生和学生的对话能否促进动态的生成最能显示教师的调控艺术。另外,在学生忽视、曲解或难以深入理解的地方,教师要适时点拨,发挥主导作用。

参与对话过程中,教师当讲则讲,当导则导,当练则练。立足“高效、实效”。在课堂教学之前,思考学生要有何提高,何种教学形式最有利。课后反思学生所获几多,是否发挥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教学应也必须是生成和预设、习得和学得、探究和接受、自主和引导的、过程和结果的统一。

三、指导语文学法。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研究学法比教师研究教法更重要。语文能力主要是习得和学得的,要引导学生研究如何学,探讨科学的学习规律和方法。具体引导学生探索适合的听课方法、讨论方法、具体阅读方法等。使教与学形成合力,更好促进学生发展。特别高三针对高考,要学生用锤炼的探究性阅读本领,进行探究性阅读训练。在高考阅读答题中,必须要学生依题意答题,进行探究阅读,总结解题“程序”、思路,使答题逐步科学化、规范化。

四、延伸课堂。语文课应无条件地扩展和延伸,以培养语感,增加积累。阅读教学要结合课文有意识地开拓阅读教学新空间,激发广泛阅读兴趣,糅合历史、人文、科学等。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出课堂。把课堂变成思维的碰撞所,每节课上成问题课,激发学生在教师指导、学生尝试、合作、探究中发现问题。使课堂教学自然就延展到课外。比如新课标人教版高中教材编有名著导读,课文后附相关链接就是一个较好的拓展线索。学生获得大容量的“库存”,必能启发心智,拓展视野,活跃思维,培养文字的敏感。

语文是有生命的,阅读更是充满灵性的。人生的学习工作中,阅读是最基本的能力之一。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是教学生以语言为工具,自由、广泛地吸取思想,扩充知识,接受人类的认识成果。作为语文老师,唯有不断更新理念,提高自身素养,丰富自身底蕴,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新方法,才能做好学生的领路人。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阅读题型技巧点拨》

[2]《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新审视》陈维贤

13

摘要:

作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内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文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以及文学素养,因此抓好语文作文教学质量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主要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了几点有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教学策略

高中是学生学习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阶段,高中语文作为高中阶段教育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一直以来都备受重视。高中语文可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功底以及文学修养,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作文教学是高中语文的重要内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核心地位,作文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效果。而且在高考中,作文在整张语文试卷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对其高考成绩有很大影响,因此如何提高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是重中之重。下面是笔者自己的几点教学建议。

1.创新教学理念,提高作文教学课堂的互动性

目前,我国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模式普遍较为单一,教师过于强调向学生传授作文写作技巧,很少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沟通,导致课堂气氛紧张,学生的写作兴趣低下,甚至有的学生非常害怕、恐惧作文。就目前高中生作文现状来看,普遍存在言之无文,缺乏情感的问题,作文风格千篇一律,很少看到学生自己的观点。新时期下,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打破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不仅应向学生传授一些基本的写作技巧,同时也应该注意和学生交流、沟通,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其次,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因材施教,在充分了解、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水平以及学习特点后,制定合理的教学方式,应将作文教学和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布置的作文题目也应尽可能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在写作时有话可说,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比如,教师可以以“珍惜生命”为话题让学生写一篇作文,在写作之前,教师可以让同学们自由分组,相互讨论,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然后教师再点几个同学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

2.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势必可以提高写作教学的效果。对于每一个高中学生而言,高考是最重要的难关,教师、学生都将所有的时间、精力放在如何提高高考成绩上,而对语文作文教学的重视度不高,这也是导致高中生写作兴趣低下的主要原因。高中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作文教学的重要性,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积极性。教师应可以多给予学生一些肯定和赞扬,这样可以使学生心理得到安慰,增强自信心,更加执着于作文写作。比如在批阅学生作文时,教师应仔细修改,在发现学生的亮点时,一定要在旁边备注,“good”、“用得妙”、“很好”等嘉奖性的词语。其次,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一些作文比赛活动,这样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3.引导学生多阅读,积累素材

高中作文相对于初中作文而言,更加有深度,而且广度更广。就近几年学生的高考作文来看,很多学生的作文写得比较空洞,都是泛泛而谈,缺乏新意。在高考紧张的考试氛围下,想要创作出一篇优秀作文,并不仅仅是要靠灵感,更重要的是需要自己平时的积累,只有自己肚子里面有货,才可以在看到题目时能够文思泉涌,思考问题时也更加全面。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引导学生多阅读,在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学会观察,不断积累写作素材。首先,教师应将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联系起来,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文章布局和结构、文字的表达方法。可以在阅读文章后布置一次随堂练习,让学生将自己刚刚阅读过程中所学的知识能够灵活运用,变成自己的东西。同时,教师应向学生推荐《读者》、《最小说》、《小小说》等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写作水平的杂志、书籍,并且要求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留意一些名言警句或者是自己觉得非常精彩的语句、段落,并做好笔记,慢慢积累写作素材。

4.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写作技巧

电缆买卖合同书样本

一篇好的作文,不仅需要良好的素材,充沛的感情,同时也需要一定的写作技巧进行适当处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该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技巧,为自己的作文加分。比如,在文章的开头如果比较有新意,往往会给阅卷老师眼前一亮的感觉,可以增加第一印象。同样,如果文章的结尾有一个漂亮的总结,为整篇文章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也可以为整篇作文加分。因此,学生在写作时,应在开头、结尾的地方多花点心思。

综上所述,作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和综合素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新时期下,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应引导学生多阅读,积累素材,并且传授学生一些必要的写作技巧,全面提高作文教学有效性。

14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内涵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内涵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从感性意识来看,人文精神指对人性的理解、宽容及尊重等;第二个方面是从理性意识来看,人文精神倡导的是科学理性,强调人对真理的追求,对科学的坚持。第三个方面是从形而上的辩证意识来看,人文精神强调的是对人类最高价值的追求,这种追求可超越时间和空间。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途径

(一)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高中语文的学习离不开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找到学习榜样,通过学习榜样人物的宝贵精神提高自身道德素养。由于课外阅读覆盖的知识面相当广泛,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不仅能够丰富知识量,还能提高人文素养,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外阅读手段,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适时为学生推荐优秀的、经典的书籍,定期开展课外知识竞赛活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如学完《张衡传》后,学生了解到候风地动仪比欧洲的地动仪早了1700多年,教师可以顺势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阅读和收集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资料,并开展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二)将人文教育作为语文教育的基础

个人房屋买卖合同没有产权怎么签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是注重知识的灌输,在解决问题方面一味寻求标准答案,禁锢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得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掌握语文课堂的精髓所在,思维上缺乏思考问题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无法体会课文的思想情感。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入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从语文教学的目的和本质出发,形成新的语文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三)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良好教学环境的建立直接关系课程教学质量,语文教学也不例外。语文课堂作为文学教育的载体,同样肩负建设学生人文精神的重任。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营造良好的人文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创新精神和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及工具性相结合,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人格。如教学屈原的《离骚》时,教师不仅要进行诗歌字面理解方面的教学,还要将诗歌体现出的人文精神传递给学生,屈原把“香草”比做具有高尚人格的人,把“美人”比做楚王,既表现对楚王的悲愤之情,又抒发了对祖国的忠贞之情。教师要在课堂中融入更多人文情怀,用屈原坚韧不屈的人格激励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从而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四)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

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语文知识的过程,还是进行深层思想教育的过程。对高中语文教学而言,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关注社会上或生活中的人和事,并进行反思,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如教学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生命进行思考,让学生关注人生,思考人活着的意义。学生阅读完课文之后,不仅可以感受到生命的可贵,还可以体会到平凡而伟大的母爱的力量,感受到人世间无私的亲情,进而树立爱社会、爱他人、爱自己的人生观。

三、结语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是尤为重要的。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将人文教育作为语文教育的基础,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将知识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相结合。通过这些途径,高中语文教学将达到预期效果,确保语文教学的意义和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15

一、语文课堂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确保师生之间的友好相处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逐渐淡出了我们教师的教学思想。现阶段的素质教育理念强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和联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要面临共同的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要求教师和学生携起手来共同完成教学计划,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能够互相理解、互相注重,密切合作。只有双方积极的配合在一起,才能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共同促进愉悦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实施。因此,教师和学生应一起努力来提高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在语文课堂中,师生一旦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拥有了友好的情感基础,学生便会主动自觉地听从教师的安排,教师也会心情舒畅、发自内心地愿意为学生设计科学、愉悦的学习方式,教师和学生才能够形成一致的目标,这样愉悦教学活动才能够顺利进行。正如韩愈所说:“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如果学生在情感上不能够相信教师,教师也不热爱自己的学生,师生之间的这种冷漠情感便会严重抑制愉悦教学活动的开展,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从而导致双方在教学中都无法感受到愉悦的体验,大大降低了语文的教学质量。为此,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积极主动地和学生处好关系,在学习生活中要热爱关心学生,主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师生之间建立一座良好的沟通桥梁,促使师生之间融洽、友好的相处。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教师都要尊重学生自己的思想和人格,不要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只有感受到了教师的尊重和关爱,才会主动地去亲近教师,积极愉悦地接受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和教导。同时,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必须做到公平和公正,对待优秀和落后的学生要一视同仁,不带偏见的思想和眼观去处理问题,多给予学生鼓励和夸奖,主动打破师生之间的情感障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激励学生建立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推进愉悦教学的开展。

二、运用生动活泼的课堂学习氛围来增强

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热情学习的愉悦感与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有着必然的联系。好的课堂氛围能够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让学生形成与教材情感相一致的体验,这样就会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相一致的基调,思维活动便会十分自由和活跃,有利于愉悦教学的实施。我们的语文教学活动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创设与之相一致的氛围,既要做到静谧和炙热,又要活泼而紧张,让学生能够在十分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探索及获取丰富的知识。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为学生营造生动活泼、轻松而愉悦的教学氛围,不断激起学生的正面情感,以使学生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与愉悦的心情,从而激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

三、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素材来调控学生的心弦,控制好教学节奏

我们通常认为只有音乐才有一定的节奏,其实并不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需要把握好一定的节奏,确保学生在探索和理解知识的过程中能够自然而舒适。众所周知,节奏和旋律优美的音乐总是能够扣人心弦,使人驻足凝神。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做好一名乐师,善于调节学生的学习节奏和步调,争取让语文教学课堂能够演奏出优美动听的旋律。语文课堂中,教师组织教学的节奏,也是愉悦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步调适中的教学节奏才能够给学生带来愉悦完美的体验,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紧扣学生的心弦,使学生不断地学习和探索,顺利地开展愉悦的学习活动,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为此,我们语文教师一定要善于把握高中学生的学习的节奏,在课堂中让学生的思维永远处于最活跃的状态,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四、小结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一定要紧跟教育改革的发展和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实施愉悦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过程体验到快乐的感觉,体验到语文知识带给自己的幸福感,从此更加喜欢上语文课堂,喜欢上探索和学习语文知识。这样才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

版权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